杨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博士后流动站评议组成员,国家科技奖励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邀理事,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科协副主席,湖北省高级专家协会会长。
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省部级科技奖20项,专利5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2种,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图书重要奖励13项。
|
熊有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信息和智能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方向:先进制造技术、机器人学、制造自动化和精密测量。他在机器人、精密测量理论、智能制造和计算机几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获奖成果:“基于微机和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HOLPS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点接触约束理论与机器人抓取的几何模型”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精密测量的评定和判别理论”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类)一等奖。
|
程时杰,电力系统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气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北省科技精英,湖北省优秀教师。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共发表学术论文361篇,其中SCI检索38篇,EI检索168篇,译著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在电气工程领域非常突出。
|
罗俊,引力物理专家,博士生导师,长江特聘教授。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7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长期从事引力实验的精密测量物理研究,开展了牛顿万有引力常数G的精确测量,实验结果被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基本物理常数任务组收录;开展了光子静止质量的实验检验,实验结果被国际粒子物理数据组(PDG)收录;开展了亚毫米范围牛顿反平方定律的实验检验,实验结果得到国际同行认可;与他人合作开展了宏观旋转物体等效原理的实验检验等基础科学研究。
|
崔崑,现任我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曾荣获“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致力于高性能新型模具材料钢的合金化、夹杂物工程、高性能Ti(C,N)基金属陶瓷、激光熔覆基础理论等多方面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攻关、国家技术开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多项。国家新颁布的合金钢钢号,有一半由他主持研制。
他创造性地研究和开发了一系列高性能新型模具钢,其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创造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为发展我国新型钢种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高性能模具钢已被列入国家科委“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其中有两种已列入国家工具钢标准GB1299-85。
他的研究成果共获得省、部委级以上奖励15项,其中国家发明奖二、三、四等各一项(均为第一发明人),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50余篇。
|
张勇传,现任我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名誉院长。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水资源、电力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他在水库运行基础理论、规划决策与洪水风险管理、电力系统和水电站计算机仿真控制、电力系统工程工程随机决策领域不断取得重要突破。
他主持和负责的“柘溪水电站优化调度”,使柘溪成为我国第一个实现优化调度大中型电站;他首先提出的凸动态规划和水调对策论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他首次提出的传递相关概念及相应的判别准则以及RBSI技术,解决了库群优化的“维灾”难题;他首次提出的随机决策模式、洪水分型和分型归纳演绎预报模式,为该领域研究开拓了新的途径。
他将水库运行基础理论与优化理论、控制理论、系统工程等理论与技术进行综合交叉研究和应用,为现代水库运行理论的创立做出了突出贡献,并率先提出了数字流域的崭新概念。 他的研究成果已成功地应用于生产实际,获得了八亿元以上的直接经济效益。他出版《水电站水库调度》等著作10多部,发表论文130余篇,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重要奖励11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
潘垣,磁约束聚变技术、高功率脉冲电源技术专家,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中国专家委员会委员。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是我国最早从事聚变研究的主要成员之一,也是我国磁约束聚变技术及大型脉冲电源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主持和参与主持过三套聚变装置研制和另一装置升级改造。在“中国环流器一号”研制中负责工程方案设计,立项后又负责总体电磁工程、脉冲电源及总控系统,创造性地解决多项重大技术难题。
他还成功地将聚变技术应用于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取得多项成果。其中大型发电机氧化锌非线性电阻灭磁已在电力工业广泛推广,在电磁炮、补偿脉冲发电机等领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现正从事超导电力、脉冲功率及等离子体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曾获国家一等奖1项、院部委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专利7项、专利优秀奖1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