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考情:
新闻与活动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与活动 -- 新闻动态  
北地往事(一) | 捧出一颗丹心,献予山河万里
发布日期:2022-10-14   来源:中国地质大学

编者按:

征途在星辰大海,潮涌于壮阔山河。被誉为“地学摇篮”的北地,自建校以来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一代代北地人怀抱地质报国的信念,形成了“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时值学校70周年校庆,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新闻网特别推出“北地往事”系列内容,共同回顾经历1952年院系调整来到北地执教的院士大先生。跟随他们一路开拓奋进的足迹,从故事中汲取不竭动力,传承北地精神,担当复兴大业。


山高水长,大师风范——矿床学家及工程地质学家冯景兰


冯景兰先生立志深究学术,振兴中华。他数十载从事祖国地质调查开发和教育工作,探索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学术著作和专业报告达百余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过半百的冯景兰先生更加焕发其青春活力。先生积极参加祖国的建设事业,奔走于祖国的河山之间,从事矿产勘测和水力资源的调查研究,还先后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地质学院任教,为国家培养了几代地质人才,其中包括王鸿桢、马杏垣、池际尚、杨起、郝诒纯等不少中国科学院院士。

冯景兰先生尤其专注于矿床学等课程的讲授。先生对待教学内容一丝不苟,袁见齐先生曾回忆他“在原稿上逐字逐句地斟酌修改,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他的板书很好,有很深的书法功底,写的字本身就是艺术,讲完一堂课刚好写满黑板。给学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在指导研究生学习上,先生注重学生的基本功要扎实。先生曾以研究宣龙赤铁矿鲕状构造及肾状构造成因的经验说明化学等基础学科对地质研究的重要意义。“在对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一辈子都要深入实际,坚持做实际工作,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提高理论水平,才有可能创新。”先生认为,高等学校中要搞科研,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可以相互促进。

先生鼓励年轻人上进,并坚信青出于蓝,更胜于蓝。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譬如积薪,后来居上”。他常说后生可畏,“年轻人才是中国地质事业的未来。”


冯景兰,字淮西,矿床学家,地貌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矿床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问渊博名传海内外,呕心沥血无私育新人——地层古生物学家杨遵仪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成立北京地质学院,杨遵仪是建院的负责人之一,他先后担任过副总务长,专修科主任,水文系、石油系、普查系和地质系的系主任,为国家的地质教育事业努力工作。1956年,他参著了《古生物学教程》,这是我国自己编著的第一本高等学校古生物教材。1960年他和同事们创办了我国首个“地层古生物专业”,1962年,在国内首次开设了“生物地层学”课程。在几十年的教学活动中,他讲授过古生物学、地史学、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古生物学专题讲座等多门课程,培养了大批大学生、研究生和进修生。

杨遵仪教授在国际古生物学界有着广泛的联系和影响。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许多地质方面的学术代表团出国所带论文的英文稿或摘要,不少都经过杨遵仪修改或定稿,一部分还请他全文译出。一天深夜,当杨遵仪匆匆登上4层楼,将一份赶着修改出来的译稿亲自交给作者时,那位中年教师感动得热泪盈眶,连声道谢。杨遵仪对她说:“多年来,国际地质大会的讲坛上听不到我国学者宣读的论文,我心里十分不安,今年有那么多论文提交大会,我感到十分高兴!”修改译文是一件既辛苦又默默无闻的工作,杨遵仪总是有求必应,严肃认真地完成,“只要在地质事业这部大机器中起到了螺丝钉的作用,我心里就感到很愉快。”仅参加第25届和第26届两次国际地质大会的论文,就有近50篇是他翻译或经他修改过。他的工作大大提高了译文质量,使我国地质科学的新成就能够如实地介绍到国际地学界,为祖国争得了应有的荣誉。


杨遵仪,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新中国地层古生物教育的开创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业精于勤,奋斗不息——地球物理学家及地震学家秦馨菱


新中国成立后,秦馨菱为国效力的满腔热忱如千里冰山解冻,万年飞瀑一泻千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发展新中国地球物理勘探、为新中国建设服务的伟业中去。当时,地球物理勘探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解放初期能够掌握勘探技术的人员寥寥无几,秦馨菱便同几位专家一起,急国家之所急,首先花费精力为国家培养人才。

1953年冬至次年春,秦馨菱在北京地质学院开办了一期全国各有关部门物探技术人员参加的大规模的物探冬训班。秦馨菱主讲磁法勘探,教室设在临时工棚里,条件很艰苦。但师生们都有着同样为物探事业献身、为开发矿业富国强民效力的精神,教和学的情绪都十分高昂。1955年,秦馨菱在北京地质学院讲课,讲授磁法探矿和放射性探矿等课程。1957年他又兼任北京地质学院石油物探教研室主任,不断为产业部门系统地培养大批地球物理勘探人才。这些学员们后来都成了我国首批地球物理勘探科技人才。可以说,北京地质学院是最早培养中国物探骨干的摇篮。

1960年,为适应我国导弹和核武器试验中对大气科学与高空物理学研究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需要,秦馨菱受命开展空间探测和空间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在一无图纸资料,二无经验、国家又处于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在千难万险面前,秦馨菱硬是以坚定不移的毅力率领青年科技人员组成一个十分团结、有战斗力的集体。凭着一片赤胆忠心和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促进我国尖端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在研制过程中,为测量遥测发射机的功率、需要特别小的功率计。当时国内没有,又不可能进口,秦馨菱即试制了一个特殊的小灯泡,用于测量火箭上的遥测发动机功率、效果很理想!这一“土”办法甚至在测量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功率时亦曾使用过。另外,在研制遥控接收机时,没有600兆赫频率计,使研制工作难以取得进展,秦馨菱就用勒谢尔线(lecher wire)法测定出一个大致频率,使研制人造卫星上的无线电遥控系统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秦馨菱,地球物理学家,地震学家,地球物理勘探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辛勤耕耘惟奉献,奋力探索六十载——煤地质学家杨起


“人活着,要讲奉献”是杨起院士的座右铭。为了保证国家煤炭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寻找发现急需的工业煤类,杨起非常重视煤变质作用问题的研究。70年代他在系统地总结我国煤变质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和多热源叠加变质理论,指出部分中国煤田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开拓性地解决了我国部分“煤级偏高”的重大问题,正确地阐明了中国煤种分带规律。80年代中期,他主持完成的“华北石炭二叠纪煤变质特征与地质因素探讨”科研项目,令人信服地总结出研究区煤变质作用的发育特点,并做出深部的煤类煤质预测,其中对山西河东煤田南部的预测已被证实,获得包括主焦煤在内的煤炭储量一百二十多亿吨。

1989年他身患直肠癌,急需手术治疗,学校领导和师生为此十分焦虑,他自己却十分镇静、坚持工作。师生和领导怀着非常不安的心情护送他走进手术室,他却若无其事地一再叮嘱人家不要耽搁正常工作,甚至在手术后麻醉药效还没完全消退时,他便询问起一名即将派出留学的研究生是否准备就绪。在生与死的抗争中,年过七旬的他以坚强的毅力不断实现生命的价值。手术后,他仍与大家共同努力,完成了包括“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煤聚集规律及其油气成因联系”、“鄂尔多斯盆地含煤岩系生气潜力研究”等多项国家级和部级科研项目。虽身体尚未完全恢复,但他又走上了讲台,讲授研究生的主要学位课程。为了深入研究中国煤变质作用类型及煤化作用机理,他不顾年高体弱,重新背上地质包,头顶炎日,冒着酷暑,深入京西煤田进行煤变质带与岩体接触关系的野外实地调查。


杨起,煤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煤地质学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胸怀世界,严谨治学——地层古生物学家郝诒纯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郝诒纯调到北京地质学院先后任讲师、副教授,讲授普通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地史学、微体古生物学和微体古生态学等课程,曾任普通地质学教研室副主任和古生物教研室副主任和主任。1954年她带领生产实习队给山西某生产单位填制了两幅半1∶5万地质图,提交了4个煤田的详查报告,全部一次通过验收、受到地质部的表扬。1956年,她与杨遵仪、陈国达两教授合编了我国第一本高等学校《古生物学》教材。

1957年、郝诒纯被派往前苏联进修,专业是微体古生物学。有一次,郝诒纯来到黑海之滨,一边是大海,一边是几十米高的峭壁悬崖,悬崖的地质剖面特别清晰。她和同队的前苏联地质工作者一样在崖顶上打桩,腰缠皮带、用绳子一头系在桩上,一头系在腰间。绳子一截截放下来,他们就攀着崖壁,逐层地观察、描述、采样。艰苦生活的锻炼,辛勤汗水的浇灌换来了业务上的丰收。她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前苏联微体古生物及地层古生物学教学和科研的情况,收集了有关资料,圆满地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她的进修任务,于1959年秋回到了祖国。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郝诒纯和杨遵仪教授创办了我院第一个地层古生物学专业,她写出了我国第一本《微体古生物学》讲义,并亲自讲解该课。她引进了国外的研究成果及工作方法,结合中国实际、从生产需要出发,系统介绍了微体古生物学的许多门类,通过讲课及办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微体古生物学的教学、科研和生产人员,使微体古生物学在我国形成了系统的独立学科。


郝诒纯,地质古生物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微体古生物学研究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眼底山河,胸中家国。新时代的地大人,也将在前辈的指引下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将地球化为眼界,把大地作为课堂,向下一座高峰不懈攀登。

 
专本学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
在职研究生
华中科技大学
吉林大学
职业资格证书
会计从业资格证
公共英语等级证
大学英语等级证
学位英语
教师资格证
人力资源管理师
心理咨询师
物流师
我要报名
报名方法
付款方式
常见问题
网上报名
新闻与活动
新闻动态
校园活动
学员风采
最新考情
政策要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机会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钟寺13号    http://www.tuoyingedu.com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010-62195581  <a href="https://beian.miit.gov.cn" target="_blank">京ICP备13040403号-1 </a>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03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