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前辈、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校友,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金蛇传捷辞旧岁,马踏祥云贺新春。在这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谨代表学校党政,向出席今天团拜会的各位领导和来宾、向全校师生员工、向一直关心学校发展的离退休老同志、向关注支持北航发展的海内外校友及社会各界朋友,向工信部、教育部、北京市以及海淀区、昌平区的领导与支持,致以最真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并在此给大家拜个早年,祝愿大家新的一年工作顺利、吉祥安康、马到成功!
2013年是北航迈入新甲子的第一年,这一年中我们全力围绕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中心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全面深化改革,落实“创新服务年”,各项事业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绩。
过去的一年,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之年,人才塑造力提升。
长城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完善本科大类招生及完全学分制试点改革,完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并向社会发布中国理工科大学第一份《通识教育白皮书》;实现了量大面广的核心基础课程中班化和专业课程小班化;推动了北航MOOCs课程建设和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深度改革;与北京市共建的首家北京学院,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北航服务空间;突出学科交叉和产学研融合,强化质量和效益转型,启用新版研究生培养方案;坚持实施“有温度”的教育,推进书院和沙河校区培养环境建设,构建一流创新人才培养支撑体系。
学生竞赛成绩优异,获国际一等奖36人次、国家级特等奖3人次、一等奖50人次;连续第13次捧得全国“挑战杯”竞赛“优胜杯”;航模队连续第9年夺得全国航模大赛冠军,获2013年欧洲大学生航空模型挑战赛设计组第一;2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北京市优博,1篇有望获得全国优博。
继续实施“UPS国际合作计划”,成功举办我校首个海外周—“欧洲北航周”,先后与20个国家和地区的38所一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签订合作协议57份,建立海外高校学生交换和双学位项目101个,本科生和研究生出国(境)率分别达到22.8%和25.8%,创历史新高,在校国际学生达到1474人,依托我校的联合国空间科技教育区域中心通过了联合国评估,北航国际化办学能力获得认可。
2013年,学校新增2位北京市教学名师,2个专业获批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专业,3位教师获得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在2013-2017年教育部高校教指委委员中获得38个席位。
2013年学校本科新生占各省市前1000名的比例分别为理工科92.5%、人文社科90.3%,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分别为98.3%和99.25%。
过去的一年是科研的创新发展之年,学术竞争力提升。
科技创新是北航荣誉的丰碑,负责任的高质量学者为北航带来了巨大荣誉。2013年学校科研经费到款23.23亿元,6项成果获得国家奖励,3位教授及其团体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批5项973项目、12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237项面上项目,重大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并获嘉奖。以“3D打印”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月宫一号”实验装置取得实质进展,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参与的发现四夸克物质Zc(3900)被评为2013美国《物理》杂志年度研究热点、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两篇文章分别名列ESI近两年热点论文和材料领域近十年高引用论文。
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研及区域合作机制建设,牵头建设的“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成为首批认定的14个中心之一,“大数据科学与工程”国际研究中心获批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北京市共建“北京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22.7万平米的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致真大厦)封顶并将在今年投入使用,将成为“环北航知识创新经济圈”和“中关村科学城”的新地标;北航深圳科研基地开始建设。
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坚持科技创新和引领发展,逐步实现从项目、团队、成果到人才、竞争力和机制创新的协调发展,探索科研模式转型,构建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科学技术研究院/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三位一体的科研体系。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一期建设进展显著,重大仪器设施启动论证,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吸引了一批海内外杰出人才,学术特区和人才高地的集聚效应初露端倪;通过深入凝练,发布北航十大科技问题。
学科实力有效提升,
18个一级学科参评教育部学科评估,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排名第一,13个位居前十名,有五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
过去的一年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幸运之年,高端人才集聚力增强。
通过打造特区和高端引领,学校高端人才比例上升至5.8%,居全国高校第8。赵沁平教授、张广军教授、张军教授3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新增“千人计划”2人,“国家特殊人才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入选公示6人,“长江学者”和杰青9人,人社部“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
青年人才支持力度及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新增“青千”10人,优青5人,入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3人,“卓越百人”26人,3位教授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新增具有1年以上海外学术经历教师105名,占教师总人数的35.6%,超过三分之一。
过去的一年是办学能力建设的进取之年,基础保障能力取得新进展。
一是办学条件和民生保障取得显著成效。全年完成校园总建筑面积达29.5万平方米,基本建设投资2.41亿元,7月学院路校区22.7万平方米的致真大厦封顶,10月沙河校区6.31万平方米的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一期封顶,二期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在北京市大力支持下,积极争取到沙河高教园区保障性住房,一是保障民生、改善教师生活条件,二是为支撑未来发展创造了空间。建成师生综合服务平台,改造餐饮、住宿、交通、校园网络,改善师生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对离退休老同志高看一眼、厚爱一分,走访慰问并为老同志预发补贴、建立爱心互助基金、组织学生与空巢老同志对接帮扶,关心、关爱老同志,营造校园平安、和谐、友爱的良好氛围。
二是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校园。以信息技术优化再造管理服务流程,扩展ihome网络社区服务,推出网上服务大厅、数据中心平台、信息北航APP平台,以及新版门户网站等,致力于构建综合管理服务与信息支撑系统,并完成了基础平台升级、无线网络覆盖和带宽扩容等硬件配套工作。
三是积极建设人文校园。经过多年精心建设,晨兴音乐厅、北航艺术馆等系列文化艺术品牌已然形成,北航大讲堂、感动北航、我爱我师、驻校艺术家计划等精品活动深入人心,全年为师生带来近百场品质卓越的文化艺术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
过去的一年是创新管理服务的改革之年、群众路线之年,学校凝聚力、战斗力增强。
学校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解决“四风”方面和广大师生反映的突出问题,扎实推进大学章程起草工作,学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初见成效。完成新一轮机构改革和调整,形成部门主责明确和“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有效机制,围绕“大资产、大后勤”管理机制改革,推进校政事务工作委员会制度,围绕核心业务分别设立战略规划、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才人事、国际化等综合性工作委员会,保障科学民主决策,提高行政效能;形成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传媒产业、教育产业加北航科技园的“4+1”模式布局。
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时刻,我们一直保持着乐观谨慎的态度。谈到乐观,中国研究型大学的能力显著提高,北航也取得不断的发展;说到谨慎,是看到我们的差距,还应深入思考:我们在建设根植于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除了美好的愿景和伟大的目标,是否抓住、抓准了办学的核心业务和机遇?面临怎样的危机?是否找到了解决办法和战略途径?
一方面,全球化是当今一个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现象。经济、科技、文化与信息技术加速了国际化进程,高校和学术机构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国际特征的组织和现代社会中心。现代大学培养人才、创造和传播知识不可能不受到全球化影响;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和办学能力的提升不可能不面对发展的瓶颈。国际化不仅是是一种趋势,而且也是一种新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
打铁还要自身硬!学术至上、教育为先,这是北航的核心业务。危机源于我们的核心业务是否突出以及服务国家战略的质量和国际学术竞争力;人才培养能力则取决于如何让学生满足未来社会日益国际化和专业化的需求和不断变化的世界,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国际学习和生活融入国际社会。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不仅是经济效益,而且也有文化、价值观等挑战,如何建立根植于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任重道远!只有把中国文明和民族的特色发展好,保持国家利益出发的国际化才能为国际化有所贡献。
因此,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注定充满挑战,这更要求我们以国际化的视野与标准去应对和发展。2014年,学校把主题定为“国际化年”,实际就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探索,紧密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使命,大胆改革、锐意创新,以“国际化”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支撑和抓手,提升学学术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开展科学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这是学校历史上首次将发展的主题和视野由内转外,北航的国际化建设,首先是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定位。国际化是学校核心工作的延伸与提升,是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大学国际化的根本目标,是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遵循科技教育规律,着力提升学术能力和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优化学校管理并形成先进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各学院、各部门要从研判形势、找准问题、制定战略与目标措施等四个方面,统筹制定北航2014“国际年”工作方案,强化平台建设、深化重点项目、固化长效机制。要从U、P、S三个方面系统布局、有序推进,以项目为抓手、以提升能力为目标,通过制度和示范引领推动发展。其中,“U”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流动、课程与学位国际化、知识共享与科技合作、区域与国际教育协作等,抓好规划、政策与项目合作;“P”要注重学术传统与研究氛围,建立学术制度,既要有全球化视野,也要有本土化行动,选择差异性发展;“S”要着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能力、熟悉新的教育方法和设施、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和专业网络、个人发展与自信。要将把国际化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管理服务中,不断提升北航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为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不懈奋斗。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北航的大力支持与辛勤付出,衷心祝愿各位领导、来宾、校友和全校师生:新春快乐、阖家幸福,万事如意、马到成功!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