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团 刘梦晗 摄
新闻网讯(记者团 卢功靖)“内在优于外在,长远优于及时。习得优于天赋,内省优于灌输。”3月17日晚,东九教学楼,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博士生导师陈海春,为全体师生讲述了红色管理者的智慧。
陈海春将当晚讲座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概括介绍了如何成为一个政治中的智者,下篇用轻松诙谐的语言和实例现身说法,深入浅出地传达出优秀管理者所具有的思想,让在场师生对管理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讲座开始,陈海春首先给大家讲述成事之基。他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要学会运用智慧。“智慧是年龄的函数,随着我们阅历的增长随着我们经验和教训的积累,我们对一件事情和处理问题会有更加敏锐和务实的态度,我们会获得真正的喜悦而不是短暂的乐趣,我们不仅有安全感,而且还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
紧接着,陈海春将智力和智慧二者进行比较:“智力是认识问题的能力,智慧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认为,智力有小用,能帮助我们怎样在社会上更好的生存;同时指出,有智慧的人才更善于办事,而“善于选择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选择后就不应该后悔。
在下篇中,陈海春以“清华现象”为例,阐述了管理学中的重要原理:清华大学培养出了多位国家领导人和政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遵从“听话、出活”的原则。这个原则解决了管理工作者最为核心的两个问题:一是遵从,二是统御。不遵从,将不可用;不统御,将无人用。
陈海春进一步用一个生动的故事解释这个道理:在一棵树上,下面的猴子看上面的猴子都是屁股。只要走上管理者道路,我们就是一群猴子,只是在上下的不同,就看出处于什么位置了。是做花果山上的美猴王,还是玉皇大帝身边的弼马温;是做五行山下的受压者,还是做西天取经的带箍人,全看个人的运气和表现了。“永远不要把领导交办的工作当成任务来做,而要把领导交代的工作当成作品来做。”这是管理规则中毋庸置疑的经验。
最后,陈海春谈到了自己的个人经历——从下乡做知青到劳动模范,从辅导员到博士生导师,从没参加过高考到博学之士,这一路成长的过程中充满了挫折与转机。他借用尼克松与周恩来谈话来说明:“我发现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比胜利中学到的还多,我唯一的希望是一生中胜利的次数比失败的次数多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