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青春驻足在毕业的节点上,不愿远去;有多少梦想照耀在毕业的起点上,璀璨生辉;有多少亲切的面孔铭刻在毕业的画卷上,永不退色;有多少奋斗的音符落在毕业的琴弦上,余音绕梁……毕业的序曲悄然响起之际,吉林大学新闻网“吉大学子”专栏倾情推出2014届吉林大学优秀本科毕业生专题人物报道,与读者共同品读励志学子的故事,传播校园青春正能量。
杨楠,吉林大学行政学院2014届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大学四年始终用他的率性阳光与责任担当,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迷茫中找到自己的成长节奏
杨楠曾满怀期待地参加了学院辩论队的选拔,但这刚入学的勇敢尝试却没有让他焕发自信,强中自有强中手,他被关在了辩论队的门外。面对陌生的大学环境和全新的学习生活方式,他开始迷茫了。周边那么多身怀特长,经历丰富的同学更让他倍感压力。
但是,短暂的迷惘过后,杨楠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方向。很快,他找到了自己的节奏,通过竞选当上了班长,加入学院学生会历练自己,荣任学院大学生通讯社社长,此外,他在学习上也找回了自信。回想当时的情景,杨楠说:“自信和不自信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螺旋上升的。我们在不自信中找到自信,在面临新挑战时也许会再次陷入不自信。因此要不断成长,没有必要与他人比较,应该清楚自己的目标。”就是这样的率性阳光,坦荡真诚,让他一路前进,收获一路风景。
优秀是一种习惯
一路摸爬滚打,从高中考入大学,如果这时候开始懈怠,忘记初衷,那么曾经的挑灯夜战、奋力拼搏就失去了意义。杨楠认真地说道:“如果我们用高中树立远大目标时的那份坚定来理解大学,二分之一的高中汗水或许就会收获不一样的大学四年。”杨楠先后担任过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的第二负责人和校级项目的第一负责人,他积极探索大学生创业的新模式,将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学业和学生工作方面,杨楠的优异表现也获得了师生的广泛认可,连续两年曾被评为吉林大学“优秀学生”,获学校“一等奖学金”。在他眼中,“一个真正优秀的人是全方面的优秀,而这种优秀会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向前的动力”
。杨楠一直努力践行着这种优秀的品质。
广交朋友,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是杨楠向往的境界。他希望自己能如老子所说,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做一个上善之人。他一贯坚持着自己的“群众路线”,珍视朋友的支持,重情重义。他说:“与人相处,大事要坚持原则,小事要学会变通。在做好自己,无愧己心的前提下,用热情和坦诚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收获珍贵的友谊。”正是广泛的朋友圈,让杨楠看到了不同性格的人,在多元观点的碰撞中不断成长。也正是因为朋友,一次又一次地拉他走出挫折的风雪。这么多年过去了,杨楠始终不想也不会弄丢的,就是友情。
倾心民生,任重道远
民生向来不仅仅是当事者才要关注的话题,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杨楠一直用他的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关爱需要帮助的人。作为一班之长,杨楠曾积极联系长春市星光特殊儿童训练养护中心,带领自己的班级与该中心合作建立了“星光明德园”社会实践基地,致力于关爱自闭症儿童。
“我原是想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让班级同学们都能顺利完成学校设立的社会志愿服务这门实践课程,然而当我真正走近了那些自闭症孩子,一切功利的目的都烟消云散了。”杨楠毫不避讳地跟记者说起他的志愿心路转变。在与自闭症儿童的长期接触中,他深深体会到那些孩子融入社会的不易,也意识到他们是多么需要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其实最难的还不是那些孩子,而是他们的父母。当父母看到自己的小孩患病却无能为力,那份锥心之痛是旁人难以理解的。”杨楠希望自己的公益之行可以延续下去,他说“我做的还远远不够。”
杨楠用“兴趣”和“责任”来概括工作和生活。他认为人活一世,就是要“怀着兴趣,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肩负责任,去做自己该做的事”。他是这样期待的,也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路走来,从未变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