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智,2014级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现为吉林大学报、吉大新闻网和吉林大学电视台学生记者,还在《学声报》做学生记者。他沉着冷静、执着努力、经验丰富,是一位优秀的校园媒体人,一位有想法的校媒军师。

“我想做别人想不到的事”
人们见了张健智总问他两个问题。
“你身高多少?”“一米九。”他听了这个问题就有点骄傲的神色,他往往把自己的身高多说两厘米,好像身体的高度代表着人生的高度。人们又问:“你体重多少?”“嗯…一百九吧。”他听到这个问题又有点不好意思了,他总是把自己的体重少说十斤,这个时候他可不想当“重量级选手”了。
“有想法、高冷、低调的大神……”如今,当这样赞扬真的在张健智耳边响起的时候,他都仅报以一个平静而谦逊的微笑。在他看来,高冷是假的,低调是装的,有想法是真的,外冷内热更是真的。他说,我想做别人想不到的事。
他负责过新闻网的微信推送。那天,张健智突发奇想,上QQ要了二十多位同学的语音,在电脑前坐了一下午,终于完成一部与众不同的作品。那条推送用新闻网各位记者的声音当素材,为大家介绍记者团的工作。晚上,一位同学转发时是这样评论的:“在我看来,张健智同学大概就是让我对记者和记者行业抱有信心的那种人。”
他负责过电视台的栏目宣传片。那天,张健智和他的室友深夜时分躲在行政楼11楼的洗手间里商量接下来的计划。“你先出我后出,一旦一个人被保安发现了另一个人把宣传片剪完。”“行,那我过去,如果听到我的咳嗽声你就出来。我进去之后先把门锁上,你到了之后敲门。”“一定小心,昨天早上四点我们那一批人已经被赶出去了,今天顶风作案再被发现估计会很惨。”
就这样,他们在电视台的电脑前坐了一晚上,终于完成一部与其他栏目风格截然不同的宣传片。那部宣传片的台词、配乐、拍摄几乎都含着张健智想要的风格。放映后,电视台的冯世博老师评价这部宣传片说,“在众多栏目的宣传片中杀出一条血路。”
他作为校报的学生记者参加了“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几乎所有活动的采访,在同行采访的央视记者面前,张健智感觉到话语权的重要性。采访回来,他在记者手记中写到,“要努力争取属于自己的发言权”。也就是出于这个目的,他开办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智者见智”。
追求存在感,想要发言权,谁能说这不是一个真正的校媒人呢?
“我没有职业规划”
张健智的目光从没离开过校媒。
要写一篇普通的新闻稿,他查几千字的新闻背景,浏览几本参考书;要做微信推送,他关注了300多个不同大学的官方微信账号;要做电视宣传片,他看了十几个大学电视节目,参考了多部电影的拍摄技巧……
张健智还觉得信息不够多。
他买不到报刊,就从网上看,张健智的电脑上,有一整页各类新闻的应用软件:上到人民日报,下至长春日报;内有参考消息,外有纽约时报。他站在博士书店传媒类的书架前,看着比他还高半身的书墙,感叹自己何时才能看尽所有。
2015年11月,张健智收到邀请去参加了校媒经验交流会。发言中,他列举自己一年来在校媒看到的问题。他说:“如果我们真心的希望校内媒体有所发展,就不应该容许自己策划的选题成为校媒人的自娱自乐,采访写作编辑付出的辛勤努力因为没有让人们看到而付之东流。”
张健智的目光又从不仅限于校媒。
有人问他,你投身于这么多的校媒是为了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考虑的吗?
他说,我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我还不去想自己未来要做什么。
人们疑惑,为什么?
他说,我不想一抬头就看见自己人生的顶点。
人们惊讶,那你为什么还付出这么多的努力?
他说,不做职业规划,但我做能力规划,我做什么就要像什么,干什么就要成什么。
或许这是“功夫在诗外”的效果吧。“张健智做的微信推送,我每期必看。”来自读者这样的认可,便是对张健智的极大褒奖。他是有心插柳柳成荫。
招新生时,张健智面对校媒任务写了两页纸;采访互联网+大赛时,苦战四天方能休息。但是,张健智还想继续做下去。面对新生们,他说了他最喜欢的歌词,“我将春天付给了你,将冬天留给我自己”。他希望新同学们能敬业地把校媒做好。
他说,他现在想在校媒里做个“军师”,他还有很多构想要在校媒里实现,要让校园媒体火起来。“我记得有人说‘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我想成为现阶段我觉得最能改变世界的人。”张健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