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公私分明,谈到工作,他“六亲不认”,平时却很接地气。
他,喜欢用自己的视角分析问题,对于校媒发展见解独到。
他,是第十五届《东师青年》报社社长陈政男。
初次见到陈政男,可能很难将他和组织的最高领导者联系起来。朴实的着装,一脸阳光亲切的笑容看起来更像个邻家大哥哥。虽然身担考研的压力,但他仍提前十五分钟到场。一个小时的采访,他侃侃而谈,让人印象深刻。
初出茅庐
结缘东青,其实是一次意外的邂逅。在新生群里,陈政男结识了一位东青文编部的学姐,通过接触,学姐向他推荐了东青。由于平时就喜欢写一些文字,也希望能加入一些文学社,报社等类型的社团。加上学姐一句”东青不是想进就能进的”激起了陈政男的挑战欲,于是报名加入《东师青年》。从此,东师青年这个名字伴随他一同走过大学的四年时光。
雏鹰起飞
大一下学期他参与负责部分活动,成为部门的中坚力量。刚开始他的愿望只是想好好地留在文编部。可是后来,一次社内变动改变了他的计划。2012年9月,《东师青年》改版,增设读者俱乐部、新媒体、广告发行中心等部门,整体分为报务和社务两块。不少其它部门的骨干被调动,当时的社长毛清芸和执行主编裴启超也找到陈政男,希望他能办读者俱乐部。面对新的挑战,他做出了离开文编的决定。谈到这个变动,陈政男认为读者俱乐部是一个新的部门,有很多领域值得开拓,创新。
在东青的日子中,陈政男不仅收获了成长,还有友情和感动。大学四年,他的课本都是学长学姐送的。“这是学长学姐带给你的温暖,带给你的帮助,包括我的部长赵若君学姐,她从来不把我当成她的弟弟,她把我当成她的朋友,她经常跟我讲她的事,我们很喜欢交流与沟通。”而当陈政男有自己的学弟学妹的时候,他觉得多了一份责任感,他告诉自己要去关心他们,要去帮助他们。“我们会有一系列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这两批人会把你牢牢地套在这里,让你走不了,因为你会很珍惜。”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独当一面
大一下学期他开始负责一些活动,成为部门的中坚力量。一开始陈政男并没有向上发展的“野心”,后来文编的学长告诉他要放开眼界,不要局限于文编部。他动心了。后来,他当选为主持报务工作的副主编,管理记者团,美编,文编,摄影部,读者俱乐部五个部门。这一时期他锐意革新,把读俱和美编办了起来。
2013年的暑假,他参加了上海高校传媒联盟的会议,有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安徽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校园媒体主要负责人参加。当时他有些担心:自己代表了整个《东师青年》的形象,能不能好好表现?但是当陈政男拿出东青的报纸时,大家觉得报纸版面很有意思,纷纷前来评阅。他也渐渐放得开了,最后还负责小组报纸制作。“不要太自卑,要敢于去做,去实践,实习胜过很多东西。”他建议学弟学妹趁年轻,多去闯闯,给青春留下美好的回忆。
自从2014年5月接过14届《东师青年》社长裴启超手中的接力棒,陈政男感觉压力倍增。他谈到自己其实是一个有想法,但是执行力不强的人。以前一直有点懒散。有些逃避的想法。“现在不能偷懒了,站在一个顶点上,跨错一步,整个社团就错了。”陈政男一字一句地说道。
谈到对自己的评价时,陈政男觉得自己相对可能比较好的是,对报纸和对社团的理解上面。他在大三的时候,就开始进一步的思考,《东师青年》是什么,《东师青年》怎么做的一个理念。有自己独到的想法。但他也认为自己在活动上面创新不够。
真知灼见
在校媒的组成因素里,陈政男很注重理念,它是团队的灵魂,他觉得现在东青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对一些重要理念的传承。比如说创新。“不创新就会消亡”,陈政男如是说,2年来,新媒体总是不断改版,也正是深知创新的重要性。而目前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有时候可能成员们不能很好地把握这种理念。这也是他的一个遗憾,但作为过来人,他也表示理解:“这算是一个必然。就是校园媒体的发展一定是缓慢而沉重的,它不可能因为某一个人见识的突增而飞跃式地发展。”但对于蓬勃发展的势头也是十分欣喜,当被问到是否有人超越自己时,他笑言能突破自己的太多了,觉得副部们都很出色。希望下一届能够抓住机遇,展翅翱翔。
作为一个老校媒人,他对于校媒的发展趋势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觉得校园媒体必须走出去,与社会媒体,如中国青年报接触,沟通。只有这样才能突破一般学生组织的局限,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大家加入报社的时候能学到东西,有机会参加新的活动,有可能的话还通过它让自己有一个职业规划。那就是校媒一个很完美的发展了。”他很看好新媒体,认为它会走的很远,但是新媒体必须脱离信息模式而走向原创模式。这是新媒体必须走的路,不走就会落后。
谈到对下一任社长处理社团内部关系的建议时,他想了想:“我希望《东师青年》能继续保持那种温暖的,没有等级观念的状态,因为这样会让大家在一起粘合起来。”他也提到公私分明,在干活的时候大家能够严谨,遵守部门规则。“但是部门像一家人,组织像一家人。”他反复强调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