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3日,东湖畔,人头攒动。第三届“同城双星”龙舟赛正在进行。“砰!”发令枪一响,我校龙舟队男子艇迅速起航,在激越鼓声的“指挥”下,队员们统一以最大频率荡桨,我校的优势逐渐扩大。最终我校龙舟队超越武汉大学,率先冲过终点,仅用时3分10秒82。
总裁判长夏云健赛后评价,“整体上来说,华中科技大学的划手们在技术上表现更加优秀,动作整齐划一,桨的力度比较到位,整个队伍显得更有合力。”
源起“约战”
这支暑期仍在积极参赛的龙舟队,成立于2012年,起初,是源于武汉两所985高校校长的口头“约战”。2011年10月,武大、华中科大两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会上,武大校长李晓红提议,效仿世界名校牛津和剑桥江河赛艇的传统,邀华科一起举办赛龙舟活动,时任校长李培根欣然应邀。2012年3月,两校组队备战,并于当年6月举行了第一届“同城双星”龙舟赛。
本科毕业后在新闻学院当辅导员的胡经纬曾是龙舟队第二任队长,现在,他每晚仍在训练房练习体能,虽然工作忙,可他依然选择留下。“龙舟队是我本科期间最难忘的经历。”
不仅是队内唯一的非本科生队员,胡经纬还是目前留队的三位“元老”之一。“那是2012年3月份,当时我还在上大二。放完寒假,我就看到了人人网上招募龙舟队员的贴子。”
当时的入队测试在中操进行,主要项目是三千米长跑和引体向上。由于体重太大,加上平时几乎没有锻炼,这次测试让胡经纬感觉吃不消了。“当时跑完,我整个人感觉都不好了,不过还好,反正我不是最后,这也是支持我留下来的直接原因。”
过惯了较为懒散的生活,突然间的训练生活,让胡经纬有点吃不消。每天早上绕着东操跑八圈,拖着疲惫的身体上课,下午还总是向老师请假或者“翘课”参加技术训练,这是他和每一位队员在那三个月的生活常态。
担任队长,除了顾及自己每日的训练,还要考虑全队的综合发展。大三下学期的一天,课堂上的胡经纬收到了教练的短信,告知他下午要下暴雨,要他赶紧找队员到训练基地把龙舟抬上岸,否则船就可能进水沉没。
收到短信,胡经纬赶紧在QQ群里发消息,告诉大家搬船的事情。由于还在上课时间,他担心大家都不会马上答应。可不一会儿,10多名队员就纷纷来到校门口集合,大家骑车赶到东湖边的训练基地,把船抬上了岸。
经过三个月的刻苦训练,龙舟队从无到有,取得了第一届“同城双星”混合组的冠军。“这才真正是一个集体,每个人都把全队的事情当成自己的来做。”回想此事,胡经纬感慨道。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四肢头脑一样发达”
晚上九点,结束了一天学习,大多数同学开始享受夜晚的安逸,而在灯火通明的健身房内,龙舟队的体能训练才刚刚开始。这个只招收全日制本科生的队伍,除了多次获得省市级赛事冠军以外,更有大批队员直博、保研名校。
黑皮肤,五大三粗,女汉子……这或许是大家对于女运动员的种种印象。身材娇小的女桨手聂小佳却对此毫不在意:“我们是不折不扣的女汉子。”在她看来,女汉子更多的是一种性格特征,龙舟队里的每一个女队员都性格独立,内心强大,坚毅,不怕吃苦。
“由于性别特质,女生不论怎么训练都不可能达到男生的标准,但龙舟队的每位女生都会拼命训练来接近男生的水平。”聂小佳说。即使在生理期,为了尽可能少落下训练,很多女生也会坚持荡桨,或者到场观察大家训练。“我们的妹子都是蛮拼的。”
对于聂小佳来说,成为龙舟队的一员是令自己骄傲的。入队之初,小佳的想法很伟大:自己不是学霸,想要为校争光,训练比赛是唯一的机会。当时一同报名的几个女生选择放弃的时候,她却选择了坚持。
自认为不是学霸的聂小佳还是获得了国家光电实验室直博的资格。“平时训练经常快要累到虚脱,反而觉得学习是一件很放松的事情了。”学习不用跑圈,不用荡桨,只需全神贯注盯着书本,用笔写写画画,不觉得累了,就能坚持。这位坚毅的女生觉得是龙舟队的训练让她觉得学习不是负担,更加从容地对待。
今年,是她呆在龙舟队的最后一年,聂小佳的心里充满感伤:“龙舟队就是一个改造人的地方 ,它让每一个成员都变得更加强大,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虽说离队,但因为在本校深造,还是可以经常来看看教练,看看学弟学妹,看看龙舟的。”
多数同学或忙于火热的社团活动,或三三两两信步于校园内外,享受一天之中难得的闲暇之时,生科11级杜宁凯却匆匆走进韵体一楼的训练房,开始了每天例行的器械训练。
由于身体弱,在大二时,杜宁凯选择加入龙舟队,当时只是为了强身健体。每星期一三五,龙舟队都要出早操,进行体能训练。“六点起床在大学生中是很罕见的,宿管阿姨甚至都不会六点开门,所以前一天还要跟阿姨说好。”
出完早操,杜宁凯还要面对一上午的疲惫。刚开始的几周,每天上午上课都昏昏欲睡,课也听不进去,他开始犹豫自己是否应该坚持。
“刚开始确实会对学习有影响,但习惯了之后就会发现,龙舟队训练锻炼出来的毅力和体力,对学习也有非常大的帮助”。上课强制自己集中注意力,自习时坚持几个小时不动。今年,杜凯宁被保送至浙大读博,他坚信,是平日艰苦的训练锻造了自己在学习上的意志力。
“永远不坑队友”,被杜凯宁戏称为团队口号,小伙伴们训练之后互相之间做放松,每个队员过生日时的聚餐,生活组的西瓜,教练熬的汤,哪怕是大家之间的互黑吐槽,都是杜宁凯最美好的回忆。
谈及龙舟精神,杜宁凯将它概括为“团结,毅力,担当”六个字。永远不坑队友,坚持下去,不要逃避,付起自己的责任。“坚持训练,学习上的困难慢慢就会被弱化了,锻炼了身体,也强化了心智,这里真的让我们全面发展。”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兵哥哥”肯担当
龙舟队员中,有不少国防生,相比其他同学,他们的时间闲暇时间更少。
电信12级的杨黎明,第一天到校报到时,就知道了龙舟队。“到校迎接我的学长,就是龙舟队的。”当时,第一届“同城双星”刚刚落幕,学长在迎接他时向他介绍了龙舟队的概况。
平时,杨黎明要定期参加军训,这是国防生课程的一部分。加入龙舟队后,他又不得不参加龙舟队的集训。他的身上,等于加上学习、国防生训练、龙舟队训练这“三座大山”。可杨黎明不这么认为:“形式单调的军事训练,实际上是为成为预备军官打下坚实基础。龙舟队训练,作为一项体育技能,正是我所喜欢的。”
本着兴趣所在,杨黎明觉得每一项训练都特别有趣。龙舟队训练内容灵活多变,前期以体能训练、力量训练和技术训练为主,后期技术训练主要是划桨技术。“一方面,我练就了体能,同样也借助后期的机会,丰富了船艇操作技能,这也是一名海军士兵所应具有的素质吧。”
比赛前,杨黎明跟随着队伍进行技战术训练,包括进出,调整航道技术,起航战术,途中战术和冲刺战术。“全船紧密配合,我感觉我们的龙舟就像一艘战舰,而我们的每个人,都是不可缺少的零件。”身为海军国防生的他,对此有着独特的感悟。
龙舟队的训练时间常常与军训发生冲突,可国防生队员从不缺席对内训练。事实上,国防生大队的领导格外支持龙舟队,训练发生冲突时,领导总是让队员们过来参加龙舟队的训练。“我们进行国防生教育时,领导就要求我们参加龙舟队,他们觉得,国防生的身体素质比普通同学稍微好一些,更易接受训练,为国防生和学校都争光。”杨黎明说。
每年夏季,国防生们都要外出集训,可这正是龙舟赛集中期。大队领导总是想办法让大一国防生留下训练,并且带慰问品来看望大家。“大一暑假,我的同学们都去士官学校了,我却留在学校赛龙舟,也算是另一种锻炼吧。”
“为校争光,义不容辞”
暑期队员们不回家,为了给队员加强营养,王教练每天一大早起来熬两桶汤,放在游泳馆门口。“我们上午训练,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每人喝两大碗汤。”夏季天气热,身体水分盐分流失大,训练很容易使人乏力,教练熬的汤是队员们的最爱。
“我最喜欢王教练的骨头汤、牛肉汤和绿豆汤,为了每天都能喝到,我还巴不得再训一个月呢!”现任队长王健笑着说道。对此,教练王峰说,龙舟队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包括日常的训练,后勤管理,考勤记录都由队长带领负责,作为教练,更多的是做些保障性工作。
大一结束后,王健被教练选为舵手。由于两舷荡桨频率的偏差,船头很容易偏离航道,舵手起着修正航向的作用。同时,舵手也是全船唯一一个始终目视前方的人,向鼓手发送战术指令,鼓手再将指令转化为鼓声,通知全船,是船上的核心。
“可能是因为我比较神经大条,教练觉得我心理素质好,就让我当舵手了。”第一次站在船尾掌舵,“神经大条”的王健也紧张得冒冷汗。“感觉我要一头扎在水里了,就忘了调整航向。”过了许久,王健才在队友们的喊声中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忘了职责,此刻的船已经严重偏离航向。
所幸,当时只是训练,那次严重的失误使王健刻骨铭心,之后的他,彻底“大条”起来,在两年多的比赛中,从未失误。
2012年的夏天,时任校长李培根来到训练场慰问正在备战的队员们,队员们从艇中一拥而上,争着抢着和根叔握手,根叔勉励道:“你们每个人都是华科的骄傲!”不知谁先起了个头:“为校争光,义不容辞!”其他的队员们则以同样的话回应。
还是在那个夏天,正在喻家湖基地训练的队员们听到一男子呼救,顾问董教练立即指挥队员营救。确定落水者的位置后,鼓手周家新加快了击鼓速度,示意队员们加速,他后来回忆道:“刚买回来的新鼓都被我打破了。”队员们赶到落水水域,合力救起了该男子。
“在印象中,那次我们的速度好像比平时比赛时都要快,毕竟人命关天。”回忆此事,当时参与救援的胡经纬现在仍然记忆犹新。
目前,这支龙舟队已经参加过多届省级比赛和“同城双星”赛,战果颇丰。“不只是赛龙舟,其实生活本来就是竞渡,坚持下来,就不会后退。无论比赛还是保研,甚至是救人,都是为校争光,那就得义不容辞。”胡经纬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