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海油一家单位来校招聘吸引了众多毕业生,通过“海选”最终确定的5人中,我校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刘志航同学作为唯一的本科生入选,另外4位分别具有硕士和博士学历,而其实在选拔中有不少研究生落选。“我们看重的是他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事实表明,对毕业生竞争力、对人才评价起决定作用的是学力而非学历。
学力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品质等综合素质的总和,是智商、情商、德商、行商的高度集合,是毕业生真正的才能与实力。而学历仅是或4年或7年的学习经历,说白了就是盖有大印的一纸凭证。从这个概念上来看,用人单位重视学力而不是学历是显而易见的。而一份针对700余家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显示,在“非常重视”的选项中排名前4位的分别是:责任感和事业心(78%)、科研和创新能力(70%)、思想品德修养(69%)和专业基础知识(65%)。当然,很多用人单位招聘的基本条件也包括对学历的要求,但是在应聘时不少本科生“战胜”研究生、很多高职生“打败”本科生的案例不断证明:学力的高低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重要的用人标准。
招聘单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学力呢?另一份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92.9%),实践应用能力(88.1%),接纳新知识、学习能力(76.2%),逻辑判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73.8%),人际交往能力(66.7%),组织管理能力(42.9%)。
大学不仅仅是积淀知识的圣地,更应该是提高能力的殿堂。因此,如果局限于本专业的学习而忽视了“周边素质”的拓展就会让“短板效应”阻碍个人发展,如果不把“静态”的书本和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态”适应能力、实践能力等过硬的综合素质,就会在人才评价和就业竞争中处于被动和不利。因为,学力重于学历。
|